阿琤

这里瞿琤。

学生和学校—读《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作者在序言中就为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而阅读本书的过程也是解答这三个问题的过程。在本篇读后感中,我希望通过这三个问题来串起整本书和我对其中故事的体会。
·什么条件下可以孕育并坚持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看起来并不适合战时的中国,它投入大但实用性并不强,没有办法立竿见影的帮助战争中的中国。但是联大却一直坚持通才教育,为此不惜顶撞上级教育局,这到底有什么内在缘由呢?
首先,在介绍清华时作者说到,北大可能会接受偏科的学生,而清华不会,它要求成绩的绝对优秀。大概是多亏了联大主体是清华,它的要求更加通才。通才教育使人的学识广博,知识综合性和广泛性的优秀使得它培养出的学生不仅仅是单科学业上的巨人,也是一个完善的人。那些偏科的怪才表面上是很优秀的,但他们学识的不全面不完善可能会导致政见的偏激,进而为恶势力服务,对社会造成危害。举个栗子,如果一个人身居教育事业高位而对自然科学一无所知,他可能会导致国家对于真正科学教育的缺乏,如果一个人有绝佳的科学才能,却由于对法律或政治的贫乏知识而走上歧路,他可能成为反人类的有力武器。
第二,大多数教授多是留美归来,美国的通才教育对他们影响很大,自然由他们组成的领导集体会坚贞不移的实施通才教育。
另外根据书中所提到的化学系取消研究生院,我有自己的猜想,我认为学校提倡通才,可能也是因为专才的要求比较高,有些精密的实验仪器,在北平或已经被炸毁,根本无法开展学习。
当然从现实上来说,我认为通才教育在和平年代更加适合。战争年代总是功利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需要专才来拯救民族拯救国家。而在和平年代,
虽然联大努力教育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通才,但可惜的是大部分联大学生却无法做到。其中讲到学生对农民和小市民的歧视和偏见,当地居民无法包容和开放,这可能由于他们身居内陆,知识不足。但学生们饱学群书,对于人民却充满不屑就很可惜了,这是他们不完善心理的映射。更何况,政府所给他们提供的资助正是从人民身上收税所得的。还有学生抗拒军训,普通的立正稍息锻炼的实质上是服从与秩序,在战争年代,这些尤为重要。而其中谈及的,女生欺骗教官以求休息更使人愤怒,这已经算不上对军队的排斥了,这是本身的懒惰。
·促使一所大学完成使命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我认为这个问题作者已经在文中很清楚的表达了,连业已功成名就的教授仍孜孜不倦的研究,年轻一辈的学者也开始了他们的学术生涯。大学之所以在战争年代中还能受到支持,是因为人们认为即使是战争岁月,也要保护并促进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政府的资助是一部分,国外的援助是一部分,但是最重要的,大部分功劳必须归于学者自身,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人能够用有限资料做出辉煌的研究,他们创新教书的方法...学生们的乐观,才能够使他们在简陋的庙中不感到难以生存,教授们拿着微薄的薪水,也不选择从政溜须拍马。
·处境艰危之际,如何界定并阐释使命?
这问题我觉得工学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书中详细的讲述了工学院的严格而且许多人都是因为爱国才报考工学院的。工学院密切参与解决战时困难,他们对于昆明和云南的现代化所做的贡献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他们对国家战时的贡献也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化工系建起了墨水厂,酒精制造厂和乳酸钙厂。土木工程系,建设起了公路机场和发电厂。水利工程系也不例外,他们成立了云南省水力发电勘探队,设计出一批水电站。与战时相关的,航空工程系是中央政府指令创建的。
之所以我觉得处境艰危之际,使命的阐释,文学院做得并不是那么的好,并不是因为内心的实用主义,轻视文科。只是比起工学院周周考淘汰制强的勤奋努力,文学院学生未免太自由散漫了些。并不符合我们传统的国难当前,有识之士的反应。
除这三个问题以外,自由也是我所想讲的。这所学校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自由。有教授虽然排斥共产主义,但是当有支持共产主义的教授被解聘时,他也会为之辩护。坚决反对教育部强行开设的三民主义课程,为之宁愿受经济制裁。但是一味地求自由并不好,学生们接受了纷繁的思想,容易导致价值观的偏离。大量的学生在毕业后离开中国,为的是富足的生活。他们心中个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他们本就不是那些激进的,早在途中参军的人。联大推崇的学术思想自由极有可能使政府的投资都付诸东流。新问题接踵而来:学校是为国家服务还是为了学生的自我实现?
总而言之,联大身为大学,它是熠熠闪光的,他平静地追求学问,是不受战争和革命摧残的自由大学。它的师资力量十分宏大,陈寅恪,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钱穆,钱锺书,金岳霖,华罗庚,陈省身……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各自行业里的名家大师。他们有创造性的教书,在西南边陲的昆明,培养出一位又一位,当时,或是在未来将要大放异彩的人。而在生物学和地质学这些方面,他们不仅维持了原有的研究水平,并且因地适宜,在云南,寻找当地的特色,而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研究结果。师范学校更加造福于云南,他推动了云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原本根本不可能考上顶尖大学如清华北大的云南学生可以享受到联大的资源。但是对于她的学生来说,总会有层次不齐,他有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诺奖获得者,也有几次三番念了三年,四年永远毕不了业的,有为了上滇缅公路测速发财放弃学业的,有勤实好学的,为了学习在图书馆熬到深夜的...
无论如何,联大有太多遗产值得后人去探寻。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明珠。

评论(2)

热度(19)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